首页 > 关于我们 > 学会概况

学会概况

上海市寄生虫学会,成立于19919月,是学术性群众团体, 由在沪高等院校、疾控机构、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等单位从事寄生虫()学研究和控制的相关研究人员、教师及防治人员自愿组成的科技类学术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 截止2017年底,协会注册资金为人民币3万元,业务主管单位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学会业务范围是学术交流,技术咨询,专业培训,宣传普及。学会目前有会员283人,近两年学会新进会员有34名,会员单位17家,其中会长单位1家,副会长单位6家。学会理事会目前有31名理事,监事1名。学会设立秘书处,秘书处设在依托单位的科技教育处。

学会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会员服务

(一)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积极组织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学术年会。上海市寄生虫学会学术年会是学会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为鼓励青年科学家,特开辟青年论坛和论文投稿环节,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组织青年科学家论坛,提高青年学者的学术水平。会议已经围绕“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创新能力”、“新发、再发和输入性寄生虫病的新挑战”、“聚焦“一带一路”,推进寄生虫病防治”等主题开展讨论,每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及上海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200余人参会。在曹建平理事长任职期间已经连续召开4次年会,规模和影响逐步扩大。

(二)开展专业委员会活动。设立临床药物学专业委员会、蠕虫学专业委员会、兽医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和疾病预防学专业委员会。学会积极鼓励理事组织专业委员会活动,组织范围小但专业性强的学术交流与论坛沙龙,共同提高寄生虫学方面学术水平。

(三)加强合作交流。由于上海是经济中心和开放城市,学会加强了本市各大医院、医学院校、各级疾控中心以及检验检疫之间的联系,大力吸纳各单位人员作为会员,在疾控尤其是寄生虫病防治上互为利用,互通有无、形成网络、提高效率。由学会牵头或参与,两年间举办六次形式不同的对外交流活动。学会与依托单位一起举办了多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2016年在上海举行了第三届消除热带病监测相应体系研讨会,会议吸引了全球30个国际、地区以及世卫组织等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大学、研究机构和国内20余家大学疾控机构共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有5位理事在各类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多达10余次,分别出访了西班牙、英国、泰国、美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家,通过出访加强了学术成果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学会与各类相关学会合作,成立交叉研究会,建立交流平台;与各类学会合作,成立寄生虫学联盟; 由学会主办的“长三角地区寄生虫学研究与交流高端研讨会”,“重要寄生虫病研究与防治进展学术交流会”两次交流活动集合了长三角地区的寄生虫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将上海市寄生虫学会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江浙沪皖地区。

二、产业推进

(一)制定标准,向社会进行标准宣贯。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组织专家在前期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三种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食品中病原检测方法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立项发布。

(二)促进产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利用学会挂靠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的专业优势,面向全国各地的医疗、疾控寄生虫病防治人员,举办寄生虫病专业培训班,获益人员累计达300人次。通过学习和交流,增加了疾控人员和相关医务人员对我国寄生虫病的了解,提高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

(三)夯实基础、服务全国,积极参与寄生虫病应急处置工作。随着国内外出务工和旅游人员的增多,输入性寄生虫的发病率也成逐年上升趋势,对一些怪病、难病,学会理事们第一时间参与其中,看血片,查虫卵,通过各种手段,尽早尽快确诊病例。通过医院、疾控和高校多位学会理事的参与,挽救寄生虫病病人的生命。

三、人才培育

学会以会员为载体,以自身专业为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既有学术交流类的,也有志愿服务类;既有专业高端类,也有科普大众型。通过发挥会员的特长,更好地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举办各类寄生虫病专业培训班;召开长三角地区高端论坛,建立长三角地区寄生虫专家联盟,提升江浙沪三地寄生虫学研究与交流等方面的整体学术水平,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组织青年科学家论坛,提高青年学者的学术水平;邀请WHO专家在上海组织寄生虫病诊断技术培训班,提高诊断水平和业务理论水平;召开学术交流研讨会,促进专家在免疫学与寄生虫学方面有更多的课题合作研究。团结全市寄生虫学科技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提高全市寄生虫学科技事业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振兴上海、推动社会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