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海市寄生虫学会理事宋灿磊
“叮铃铃……”金山区疾控中心的应急值班电话响起,宋灿磊就开始了一次与时间的赛跑。
2月2日,已经值守了数天的上海市寄生虫学会理事、金山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科长宋灿磊正在办公室整理、分析疫情信息,应急电话突然响起:区某医院收治发热伴咳嗽、乏力及肺炎病例。该病例前期有多日湖北旅行史,且曾在该医院多个科室就诊……经验丰富的宋灿磊顿时眉头一皱,问题非常严重,密结者预计不在少数。考虑到当日值班人员年纪较轻,宋灿磊决定喊上科室骨干许峰和另外两名年轻同事一起前往。
到达现场后,由于情况复杂,宋灿磊和同事们决定先从外围开始着手,通过医院HIS系统一一查看病例就诊记录和检测结果,通过与医生交谈核实,详细掌握了病例就诊时的活动轨迹。
一切做到心中有数了,而要准确了解病例发病前后的活动轨迹,就必须“面对面”交流。考虑到病例可能真是新冠肺炎病例的可能,为了避免两名年轻同事因防护不到位受到可能的感染,他决定和许峰亲自穿戴好严实的防护服,开展面对面调查。穿过发热门诊一道道隔离门,见到了正在就诊的病例李某。
面对送灿磊和同事们的突然到访,李某似乎有些紧张,但很快,宋灿磊和同事们安抚患者情绪并说明来由,希望他能配合。
气氛稍有改善。调查得以继续,他的基本情况、发病与诊疗经过、临床表现、密切接触者信息……时间一点点过去,宋灿磊愈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1月26日开始,直至2月2日,连续10天,除了2月1日居家外,李某几乎每天都有到医院不同科室就诊的的活动。仅在医院,李某就多次出入呼吸内科门诊、急诊大楼输液室、感染科门诊……并且,在医生询问过程中,起初李某多次隐瞒了湖北旅行经历。
经过近两个小时反复地询问、启发和引导,李某的活动轨迹基本清晰了。
当宋灿磊和同事们小心翼翼地脱下防护服和护目镜时,护目镜早已经被雾气打花,衣服也已经湿透。而这,对流调队员来讲,都已是家常便饭。
而硬战才刚刚开始。
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焦急地等待着实验室检测结果,更焦急地等着密切接触者名单的出炉。
“名单必须抢在检测结果之前出来!”这是命令,更是责任,宋灿磊比谁都清楚地知道,他所划定的名单范围的分量。
然而,密接者,隐藏在李某每一米的行动轨迹中!
时间紧,任务重。宋灿磊决定和同事们同步进行,一方面,与李某的交流,由于是在病毒环境中,无法直接拿着纸笔记录,只能通过装在防护袋中的录音笔。而每一名密切接触者,除了李某的家人,李某一概不识。只能调看小区门口、公交车、诊室、医院门口等多地的视频,进行人脸识别……
两个小时的音频、数十个小时的视频……宋灿磊和同事们轻点鼠标,一帧一帧的拖看着,眼睛酸痛了,就滴几滴眼药水,手麻木了,就快速的搓搓手……
每一名密切接触者,都可能是新的病毒携带者和传播者,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从下午3:30,一直到第二天凌晨,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阳性!
一夜未合眼,最终以患者李某为圆心,以1.5米为半径,确定了包括接诊医务人员在内的密切接触者——55名!
指挥部迅速作出决策,55名密结者采取隔离措施。
“叮铃铃……”出征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宋灿磊和同事们又冲向了一线……疫情发生以来,宋灿磊和同事们已经接报50余次,且半数都发生在晚上……